人间四月,芳菲未尽;春暮夏初,东风渐暖。为进一步落实“减负提质”,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俞玉霞名师工作室联合刘雪美工作室学员齐聚云端,围绕“中段古诗教学”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活动。

文本解读铸匠心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硬功夫。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线下,俞老师布置学员们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为范例,从文本概述、文本特征、教学目标三方面进行解读。学员们立足文本,聚焦单元要素,认真研读,提交了作业。

4月13日晚19时,开展了线上研讨活动。此次研修,俞老师就学员们的文本解读进行了点评与分析,带领大家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教学重难点,结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具体课例展开了深入细致,鞭辟入里的文本分析,强调对古诗背后传统文化内涵的解读和发掘,提升了文本解读的深度和教学高度。

课堂教学展风采

基于4月13日开展的“小学中段古诗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研修活动,苍南县南宋镇小学章宴和老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在4月与学生共同带来了精彩的一课——《塞下曲》。章老师教学时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逃”,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想象他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逐”入手,感受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最后指导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逃”“逐”进行合理想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评课交流共探究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课例交流放在了5月3日晚上。工作室成员在钉钉群里认真观看了章老师的录课视频,分享观课感受。首先,曾晓敏老师认同章老师关注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聚焦“追”和“逃”走进诗歌,同时也提出了古诗朗读指导的具体建议。接着,毛婉蕾老师肯定了章老师通过诗歌挖掘人物内心的教学手段,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人物品质。最后,章康老师赞扬了章老师的朗读教学,在认真解读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对古诗情境教学的想法与建议。

导师引领促成长

在工作室成员交流后,俞玉霞老师进行了主题为“诗因想象而瑰丽”的分享。首先,俞老师从三个方面引导学员制定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第一,课程标准定方向。俞老师分析了中段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教学的阐述,从而梳理古诗教学目标指向与主要的方法策略。第二,单元要素定重点。单元要素往往揭示了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但也要重视古诗的特殊性,不能以“单元要素”盖“古诗意蕴”。第三,课后习题定细节,从课后习题的细节入手,将教学目标具体化。

接着,在教学目标定位后,俞老师从想象、诵读、注诗和资料四条策略入手,阐述了古诗教学策略的选择,让学生与诗境、文本、文化和历史进行对话。为此,俞老师以《塞下曲》一课为例,为老师们逐步讲解了具体的古诗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最后,刘雪美老师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发言。刘老师非常赞同俞老师对中段古诗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策略的解读,也肯定了章老师执教《塞下曲》一课的三大亮点:注重诵读的主旋律、抓住关键词丰富想象和创设情境丰富人物品质。同时,刘老师也提出学生学习自主性、话题构建等观点,启发教师们的思考。

方向引领促发展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有益”。俞老师和刘老师指出了当下教师备课中急于求成、盲目效仿优秀设计而脱离文本的误区,并表达了殷切希望,鼓励老师们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潜心研读,站在更高层次审视文本与教学,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与能力。

曾晓敏老师的培训感言:从来都知道备课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怎样备课有时候还是无从下手。听了俞老师的讲座,让我收获颇丰,原来可以这样。老师通过实际而适切的例子,将如何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娓娓道来。我的文本解读,今天从似懂非懂到略懂,还有漫漫长路需要修炼,但我知道了方向。

岳加珺老师的培训感言: 今天小俞老师讲的文本特征中的结构特征激发了我新的思考。古诗的前两句呈现的是一个“世界很大, 但我的世界却只有我”的落寞、孤独的王维,此时的王维深陷在思乡怀友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繁花似锦的长安城对他毫无吸引力可言,眼中、脑中、心中都被挥之不去的相思所侵占。古诗的后两句话锋一转,不再是前两句中被相思之愁裹挟的王维,而是从落寞孤独转到阳光温暖。王维似乎在用这样的话语自我安慰,自我治愈。就像小俞老师说的,说不定哭着哭着就笑了,哭哭笑笑之间,自我发泄(思乡之苦),自我治愈(怀友之情)。

冯书敏老师的培训感受:章老师抓住四下学生的特点,把“朗读--理解--表演”作为主线,使边塞诗变得接地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俞老师本次的讲座结合上次低段古诗教学的分享,结合课标,从大局出发,分析该从哪些支架入手制定目标。同时提出了古诗教学中常见的四种策略,结合具体课例,深入浅出地分享了许多干货。

章康老师的培训感受:通过这次观课和学习,让我对中段的古诗教学有了新的认知。设置相应的教学支架,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一步步达成目标。在中高段的古诗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要逐渐把课堂让给学生。同时,古诗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国先人的精神品质。因此,用诗歌注解诗歌,不失为一种妙法。

撰稿:王斯莹 马宁宁

摄影:学员

审稿:俞玉霞